871亿市场重启!首批扇贝抵华核污水排海两年后中日贸易破冰
根据日本共同社的报道,7日传出消息称,日本北海道产的冷冻扇贝已经开始向中国出口。这些扇贝曾经是争议的中心,尤其是在福岛核污水排海之后,它们被视作“牺牲品”。但如今,它们却成了信任回归的象征。如今,镜头下的扇贝从北海道的冷库出发,穿越海关、经过检测、达成协议、跨越舆论的障碍,最终抵达了中国市场。
这不仅仅是一个扇贝的交易,它背后代表的是中日两国在“是否能吃”这一问题上,围绕外交、科技、监管、情感等多方面因素展开的博弈的阶段性结果。
2023年8月24日,日本正式启动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排放计划。这并非是突然发生的事件,早在2021年4月,日本政府就已决定将处理过的核污水排入大海,并且声称“处理过后,水质已经达到安全标准”。
中国显然并不完全相信。当天,中国做出了回应,决定全面暂停进口所有来自日本的水产品。这个“全面”不只是象征性的。从鲍鱼、鱿鱼、三文鱼,到扇贝、牡蛎、海参,甚至是一些调味干货,全都下架了。
而在暂停之前,中国市场对日本水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2022年,日本向全球出口的水产品中,22%都流向了中国,金额高达871亿日元(约合43亿元人民币)。中国不仅是日本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市场,也是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。
那么,日本在暂停后怎么办呢?他们开始寻找其他市场:韩国、越南、泰国、欧洲等地。然而,从各方面来看,这些市场的容量、消费能力和饮食习惯,都难以迅速弥补中国市场的空缺。
以扇贝为例,日本北海道的冷冻扇贝在中国的高端餐饮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,尤其在日料、酒店、连锁餐饮品牌中,几乎是“刚需货”。这些产品若转向欧美市场,运输成本较高,而且接受度较低,损失就很明显。
而日本国内市场需求有限,价格下跌,导致库存过剩。渔业协会也多次向政府请愿,要求“解决中国市场的问题”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今年11月首批6吨扇贝重新出口到中国,背后是日本水产业在经历了超过一年的压力后,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扇贝的“入境”更多是一个信号,而不是全面放开的开始。它标志着中方在科学监测与政策调整之间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点,也意味着中日水产品贸易关系开始试探性地松动。
但这并不代表所有日本海产品都会很快恢复进口。事实上,除了扇贝,其他水产品的进口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,恢复的节奏会比较慢,甚至可以说是“极度谨慎”。
这一态度反映出一个现实:进口可以谈,但信任不能强求。只有当日本在技术处理、信息公开和国际合作方面做得足够透明,其他水产品的进口才有可能逐步恢复。
许多人看到“日本水产品恢复出口中国”后,可能会误以为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彻底放开了限制。但实际上并非如此。
2024年9月20日,中国外交部发布声明时明确指出:中日双方就核污水排海问题达成共识,中国将在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监测框架下,并在独立采样机制到位之后,逐步、根据科学证据恢复符合标准的部分日本水产品进口。
换句话说,这次扇贝出口的成功,并不意味着其他日本水产品也会跟着出口。它更像是一次“试水”:中方要先观察这一批产品的检测报告、运输流程、数据披露以及公众的反馈,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进口。
这种做法并不罕见。中国在处理类似敏感的贸易问题时,往往采取“试点、滚动评估”的策略。比如此前对澳大利亚葡萄酒、煤炭等产品的处理,都是先部分恢复,再根据表现逐步扩大进口范围。
所以,不要被“破冰”这个词误导。这次出口只是一次谨慎的“试水”。如果结果合适,后续才可能有更多批次的产品进口;如果不合适,扇贝可能很快就会被撤下。
日本方面排放核污水的理论是:使用ALPS(多核素处理系统)将放射性物质过滤掉,再将水稀释后排入太平洋,且完全符合国际安全标准。
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确实发布了报告,表示“核污水排放计划符合国际安全标准”。但是,许多国家的民间组织、环保团体、渔业组织都提出了异议,甚至日本国内也有不少反对声音。
最根本的问题在于:即便是“合规的污水”,它的来源却是核电站,里面含有的放射性物质,公众真的能接受吗?
中国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异常敏感,从“地沟油”到“瘦肉精”,再到“核辐射”,每一次危机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应。虽然可以说检测数据合格,但普通消费者不懂ALPS、不信IAEA,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:
在信息化、透明化的今天,舆论压力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。即使日本的水产品重新恢复出口,要想重新赢得中国消费者的信任,必须通过长期稳定的检测机制、公开透明的报告以及不断证明“我没问题”来实现,而不仅仅是依赖IAEA的一句“安全”。
从这批扇贝的重新入华可以看出,中国的政策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在科学证据和国际监督的基础上进行“有条件调整”。这种灵活性反映了监管体系的成熟。
然而,市场恢复是一回事,信任重建又是另一回事。日本可以通过检测证明这批扇贝是安全的,但消费者不会因为一份报告就立刻买单,尤其是面对“核污水”这一问题,信任的修复远比市场的恢复要慢得多。
目前,许多日本水产品仍未在中国电商平台恢复销售,线下商超也很少见到“福岛周边”产的水产品。即便是北海道产的扇贝,商家也会特别标注“非福岛产区”,以免被误解为“问题产品”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次扇贝的出口只是一个“技术性破冰”,它解决了监管层面的问题,但舆论、消费、品牌等问题,远未得到解决。
更重要的是,核污水排放计划还将持续30年。这意味着每年都可能出现新的争议、新的检测、新的博弈。一批扇贝的出口不代表长期的安全,一次进口也不意味着信任的完全恢复。
这次的“扇贝事件”实际上是一场现实主义操作:中日之间在商业利益和外交关系中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平衡点。
但平衡并非终点。政治谈判可以进行,经济可以恢复,但信任的建立却无法仅靠协议,也不会因为一次出口就自动回归。
中方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:科学第一,监管优先,公众感受不能忽视。日本要想真正恢复出口,不仅要将产品检测做得更精细,还要向消费者展示一个长期负责、透明公开的态度。
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,关于核污水排放的终点不在于今天这一批扇贝是否能进来,而在于未来30年里,日本是否能持续展现出令全世界放心的行为与数据。


